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,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……看看代表、委员如何建言献策
1月27日,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隆重开幕 崔力 摄
编者按
1月27日,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隆重开幕。市长唐良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持续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,推动创新平台升级,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,引导各类开发区创新发展,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……
对此,来自我市教育系统的市政协委员、市人大代表以及有关专家都有怎样的想法和建议?重庆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,下面小育带你一起去看看。
持续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
“高校要落实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计划,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尽快建立全市统一的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,切实解决关键技术的瓶颈问题,提升自主创新能力。”市人大代表、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李天安表示,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提出的要求与全市教育大会提出的“学科建设要贴近重庆发展的任务、学术研究要贴近重庆发展的要求、学生培养方向要贴近重庆发展的需求”(即“三贴近”)一脉相承。
目前,重庆交通大学学科专业建设与重庆的发展及产业布局高度契合,交通主学科对国家和地方交通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非常突出。学校专业特色也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高度契合,建设了土木工程与智慧建造、交通装备与智能制造、智能交通与运输物流等15个专业集群。
此外,学校在新兴学科专业建设方面,与空军工程大学合作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应红,成立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,重点聚焦先进绿色航空能源动力系统等8个方向关键技术研究,全力构建“水、陆、空”齐备的交通运输学科建设体系;与同济大学合作建设智慧城市学院,培养智慧城市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发展所需高端人才;与阿里云、慧科、江津区联合共建“智能交通大数据学院”,培养国家和重庆急需的“智能交通”“智能物流”交叉学科人才。
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
“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,是重庆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。”市政协委员、重庆科技学院校长尹华川表示,市委、市政府提出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,对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、山清水秀美丽之地,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创造高品质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“重庆科学城的建设可在整合大学城、两江新区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进行。”尹华川说,高校是人才、资源富集地,应当承担起建设科学城领头羊的角色。因此,重庆科学城的建设可以大学城为核心,串连整合起璧山、北碚、两江新区等地的科技、创新资源,推动创新平台升级,从而推动重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
“在打造好硬环境后,政府还应该提供良好的政策,让人才引得来、留得住、干得下去。”尹华川表示,政府一定要营造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生态,为科学城的建设打造好的软环境。
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
“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是重庆市八项行动计划中‘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’的举措之一。” 列席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的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说,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即以大学为中心,加强校地、校所、校企等之间的合作,构建具有创新活力的生态系统。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有利于推动创新平台升级、壮大科技创新主体、优化创新生态环境,是重庆市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推进“双一流”建设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、实施“英才计划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张卫国表示,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将加快资源聚集,是重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,也是重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提升高校服务地方、社会经济能力的途径之一。政府应加大对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投入。各高校要高度重视,找准定位,做好统筹规划,以政策为引导、市场为根本、开放作动力,广泛吸引国内外人才,建好环大学创新生态圈。
市人大代表、重庆大学“双一流”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郭劲松表示,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是在大学科技园、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基础上的升级版,“其更强调服务学科建设的发展,服务地方经济、社会的能力,以及政产学研的紧密结合。”
郭劲松认为,在形态方面,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更强调知识创新、技术创新、产业创新这个创新链的贯通,更强调与产业链的对接。高校作为高端人才、科研平台和资源富集的地方,更应该做好基础性研究的知识创新,同时紧跟时代需求做好技术创新,并与企业、地方紧密合作支撑产业创新。
“环大学创新生态圈要主动融入国家和地方战略及重大科研行动计划,为国家、地方经济做好服务。”郭劲松说,2018年,重庆市已首批启动了重庆大学、西南大学、重庆医科大学、重庆邮电大学、重庆师范大学、重庆文理学院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。这些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一定要积极主动作为,强化学科产业联盟,完善创新链条,创新人才培养机制。政府也要出台合理的创新创业政策,激发各类要素的创新活力,保障各项配套措施,如风险投资保障体系以及灵活的用人政策等。
市政协委员、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院长钟树生表示,加快科技与经济融合、教育与产业对接、人才与发展匹配是高等院校的责任。
“这三个方面均要求加快完善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机制,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和贡献率。”钟树生说,高校要聚焦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,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创新优势,着力形成科研机构、大学和企业协同创新的体系和环大学创新生态圈,通过学科链和产业链的联动实现与市场对接,充分发挥高校在服务创新发展中的作用。
比如,重庆大学积极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服务重庆发展,制定并实施了《重庆大学服务重庆“三大攻坚战”和“八项行动计划”方案》;组建了大数据与软件学院、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,增设了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专业,助推重庆智能产业发展;与九龙坡区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,推动科研成果转化;打造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等区域高端智库,服务政府科学决策……
来源丨整理自重庆日报(记者李星婷)相关报道
往期精彩回顾